• 他“发配”当马场副场长行政8级, 比军长级别高, 与省部级差不多

  • 发布日期:2025-08-16 16:24    点击次数:56

    梁必业出生在江西吉安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16年那年,正好是民国初期的乱世。他小时候家境一般,只读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去杂货店和药铺当学徒,帮着干些跑腿的活计。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得自食其力,他还摆过小摊卖东西,勉强混口饭吃。

    1929年,他加入了儿童团,当上乡和区的儿童团队长、副队长,顺势成了村团支部书记和少先队辅导员。那时候,革命浪潮已经在江西苏区涌动,他很快就卷了进去。同年秋天,他转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算是正式接触了组织。

    1930年10月,他和父亲梁兴觉一起投身中国工农红军,刚开始在红四军办公厅政治训练队当学员,后来转为通讯兵,负责传递军情和文件。

    1931年10月,他去瑞金的列宁青年学校学习,接受系统的政治教育。1932年1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职业革命道路。

    之后,他先后担任红四军政治部文书、红十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连政治指导员和宣传队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直属队总支书记以及红一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

    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战役、长征以及东征西征等行动。这些经历让他从一个乡村少年逐步成长为基层干部,积累了不少组织和宣传工作的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梁必业在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直属政治处处长、115师及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以及第一师政治委员等岗位上干事。

    他领导部队开展了鲁方突围、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以及1944年和1945年春夏季对日伪军进攻作战。这些战斗让他在敌后根据地站稳脚跟,组织工作也越来越熟练。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去了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政治委员,和师长一起指挥部队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以及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

    1947年9月,他升任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次年3月转为纵队政治委员,11月又任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政治委员,率部投入辽沈、平津、宜沙、衡宝、湘西和广西战役。这些战役让他从师级逐步升到军级,成了解放战争中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一副主任兼干部部长,负责干部选拔和组织管理。1950年代初,他在这个岗位上处理了不少人事事务,确保部队稳定。

    军中职务稳步上升的那些年

    1955年,梁必业调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后兼任政治部主任,同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这时候,他属于准兵团级干部,待遇和地位都上了一个台阶。

    1956年9月,他进入中央党校研究班学习,钻研理论知识。1957年9月,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0月赴朝鲜开展一线调研,起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尊重朝鲜政府爱护朝鲜人民公约和撤军政治工作三十条,下发部队执行。

    1958年10月回国后,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负责军区政治工作。1960年12月起,他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继续主管干部和纪检事务。

    这些年,他的职务从地方军区逐步进入中央军级机构,行政级别相应提升。1965年军队取消军衔制度后,统一采用国家行政级别体系。正兵团级和部分副兵团级定为行政5级,部分副兵团级、准兵团级以及少数正军级评为行政6级。

    根据他的职务、原军衔和军队级别,他被定为行政6级。这一级别在当时对应准兵团级,待遇包括薪资和生活保障都比较高。他参与了多项军内改革,推动政治教育标准化,确保部队思想统一。

    那个年代,军队行政级别主要是待遇问题,薪资发放看级别,不看职务也不看军衔。很多人职务不低,但级别不高,有些人职务看着不高,但级别不低。

    梁必业在总政治部副主任的位置上,本来干得稳当,但1965年12月,罗瑞卿卸任总政治部主任职务后,情况变了。有人把矛头对准他,认为他是罗瑞卿的追随者和支持者。

    他的问题被整理成材料,下发到全军师级以上单位,并口头传达至团级。指责主要包括反对突出政治和大比武活动支持等方面。他对这些不接受,甚至反驳,写了申诉材料。

    1966年,他的原工作被暂停,上级先撤了他的职,安排他担任南京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他准备上任,但还没来得及,就改了决定,让他去马场当副场长,行政级别降为8级。那时候,职务和级别是分开的,职务只是行政安排,级别决定待遇。

    行政8级对应军队正军职,在地方相当于省部级干部,比普通军长级别高,因为军长一般是正军或副军,行政7或8级,但省部级待遇在当时算得上不错了。不过,他的职务从总政治部副主任直接降到马场副场长,属于断崖式调整。

    基层调整背后的级别真相

    1969年10月,随着战备疏散,他被下放到安徽农场劳动,级别没变,但要参加体力劳动。在农场,他干农活,级别还是8级,待遇包括医疗和住房没断。那个时期,很多干部待遇有所降低,但职务一撸到底的更多。

    梁必业的问题在1973年得到解决,那年1月恢复党组织生活。1974年12月,他重返总政治部担任副主任,因资历老、有经验,排在第一副职,恢复行政6级待遇。

    当时,总政治部主任调整,新主任工作重心不在部门,所以日常工作由他负责。他在指导下处理复杂事务,一边工作一边应对形势。陈锡联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决定党委会由他主持,还提供了保护。

    1977年,总政治部迎来新主任,各项揭批检查和平反工作展开,许多干部需要安置岗位,总政治部成了最忙的部门。梁必业参与协调安排,确保工作有序。他忙着审核名单、确定方案,避免混乱。

    进入1980年代,为加强军科院政治工作领导,他于1982年11月调任政治委员,当时粟裕是第一政委,他负责具体事务。军科院是研究机构,他主管政治领导,组织会议,审定报告。

    1985年,他退居二线,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参与高层咨询。1988年,他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算是对一生贡献的肯定。这些年,他的职务从基层回升到高层,级别也恢复原样,体现了军内人事的起伏。

    梁必业退二线后,仍在北京生活,关注军内发展,偶尔阅读资料。2002年10月14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上一篇:妇产科主任疑因网暴自杀 细节曝光
    下一篇:没有了